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曾是我心中早已固化了的沙漠風光:廣闊而又壯美、寧靜卻又單調。十多年前,我這個生長于關中平原——中國農耕發祥地的關中漢子,第一次來到了中國的“科威特”,落足于古老神奇的黃土高原和廣袤無垠的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榆林,開始在這里工作和生活。老實講,對于自己所在的陜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產業園的產業循環鏈一直都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唯一能知道的就是這座能源新都處在榆林市東北部的黃沙里,是一個上下游產業配套、能源與資源綜合利用、大區域沙地綠化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五一前夕,適逢中國作協交給我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于是我帶著一個全方位了解企業的使命,走近身邊這個煤-電-鋁配套于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三天時間的采訪,看似走馬觀花,但卻讓我的認知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第一日】5月8日:地心深處有乾坤
到井下,是我采訪煤業公司第一站的安排。我們在一樓更衣室換上了純棉衣服,(化纖衣服摩擦產生靜電,容易引爆瓦斯過大的礦井)并在旁邊的礦燈房領到了礦燈和自救器。自救器是儲存的氧氣,體積很大,沉甸甸的,掛在身上猶如戰爭片里的士兵的手榴彈。井口處,安檢人員認真用金屬探測器掃了我們全身,檢查是否帶有打火機等電子產品。并提醒我們將隨身攜帶的定位儀,同時在入井的登記處刷卡備案。那樣的話,我們人在井下不管處于哪個工作面上的方位,都會清楚的顯示在地面的監控電腦中。
此時正是下午交接班時間,陪我下井的團委副書記陳斌和安全環保部的小郭在井口向車隊的劉隊長申請車輛,中班的司機此時正在例行開會。
車子入井的時間大約是下午的三點三十分。柴油皮卡載著我們三個人從副斜井的巷道緩緩開進,道路兩旁的井筒壁上裝有燈光,壁上整齊的反光條在車燈的照射下一直蔓延到更遠方。隨著車輛的深入,空氣逐漸的變得稀薄而渾濁。為了使呼吸更為順暢,就把扣在臉上的防塵口罩取了下來,瞬間一股濃濃的氣味撲鼻而來。狹窄的空間內,煤炭、柴油燃燒是再熟悉不過味道,小郭說長期下井早就習以為常了。如果適應不了可以把防塵口罩繼續帶上,習慣了就沒有感覺了。我們看到三三兩兩的工人在巷道里行走,他們頭上的礦燈就像掛在漆黑天幕的星辰,細看他們的臉和眼睛,都被煤灰所布滿,偶爾有工人取下口罩,只能看到一張張黑黝黝的臉龐和露著潔白牙齒的嘴巴。
車子行進了大概一個小時左右,在一個T型的交口靠著右側的的墻壁停了下來,司機說此處是110綜采生產工作面。穿著厚重的雨鞋,從車上下來,正巧踩在了一條淺淺的排水水溝里,我身子踉踉蹌蹌幾乎摔到,讓負責安全的小郭和陳書記驚出一身冷汗。
此時巨大轟鳴聲響徹在狹窄的巷道里。已經開始割煤生產了。運輸皮帶上散發著點點暗光的煤炭像一排排沖鋒陷陣的士兵呼嘯而過。這陣勢,這速度,這產量,真的讓人無法想象。生產工作面代班的副隊長付鵬告訴我們,這樣的速度每天能夠割煤十幾刀,如果把刀換做重量的話,每天的產煤量能夠達到兩三萬噸,一個月的產煤量就是過去一個煤礦全年的產量。在工作面上,呼嘯而過的割煤機,就像一臺收割麥子的收割機,在細細的水霧中上下翻飛,厚重的煤壁被割裂成無數的煤塊,紛紛落在刮板運輸機上,循環的運輸機又把它們不厭其煩的經過破碎運送到機頭處的運輸帶上,之后經過幾千米的奔波到達地面。
我知道,煤業公司作為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前端,是一座年產800萬噸的大型現代化礦井,建設工期不足3年,創造了礦井建設領域的奇跡。2015年中國煤炭建設協會、煤炭工業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總站頒發了“副斜井井筒煤炭行業優質工程“太陽杯”獎杯。
目前的采煤工作面全套采用了美國久益公司的設備,實現了區域聯動、自動和智能切割,從落煤、支護、裝煤、運煤形成了連續自動化。
我們國家難道就沒有現代化的割煤機了?我提出了這樣疑問。有!工作面的工人建議我們應該去正在建設的二盤區去看看,那里是公司即將開采的一個最新的工作面,工藝完全摒棄了現有的采煤流程,那也是公司下一步的重點和希望。
告別了礦工兄弟,我們又坐上了車,在崎嶇的路面上,經歷了無數顛簸后才到到達了目的地。此時的工作面漆黑一片,還未投入使用,通過點亮的礦燈能夠看到一排排整齊嶄新的支架在巷道里嚴陣以待。
隨行的車隊劉隊長是山東人,今年四十多歲,他操著濃重的山東口音告訴我們,二盤區屬于大采高,液壓支架打起來足有八米之高,在技術和難度上均超越了110綜采工作面,嶄新的機器全是我們國家鄭煤集團自己研發生產的,大采高會讓公司的煤炭產量更進一步的提高和躍升。
機器還未生產,但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民族工業的進步和發展,與西方國家技術相比較我們有差距,我們一直在努力,逐漸取代的西方設備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從西方發展國家的設備到我們國產的機器;從最初的原始的挖煤到今天的現代智能化采割,我們的經歷不就是一部完整的教科書?
誰能知道,在幽深封閉的空間里,勞動者在里邊揮汗如雨,他們默默奉獻在崗位上;在狹小的空間里,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和勞動詮釋著對事業的忠誠和擔當。
在井下的數個小時里,我心靈被無數次感動和震撼。人和人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分工的差異,在建設祖國的歷史長河里創造奇跡的永遠是我們那些默默無聞的勞動者。
升井的車子開動了,我轉過身,從汽車的后窗里看到工人還在自己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我在心里發自肺腑地說:向你們致敬!向我們偉大的祖國致敬!
【第二日】5月9日:為有發電多壯志
實際上,我去過很多次發電分公司,但都是檢查亦或是找人,走馬燈一般,從沒有對于電廠的生產留過心。唯一一次去附近的一家電廠卻是為了文明單位的創建對標學習,在兄弟單位發電調度室,工作人員詳細講解下,表面上認真的像個專家一般,實際上也是張飛穿針線——大眼瞪小眼,心里虛的像個發泡的面包,生怕被人嘲笑和誤解。
到了自己家的發電分公司,索性不裝腔作勢,直言就是來看看發電的流程。發電分公司綜合部主任張喬遺憾地告訴我們:他們支部正在召開黨員大會,無法陪同我們采訪,他讓我們在他的辦公室稍作休息,很快會有人來帶我們去現場。
沒等幾分鐘,發電部副主任白瑜應聲而至。小白年輕而富有朝氣,如果聽名字不看人,還以為是個妙齡少女。他讓我和攝影帶上安全帽,乘坐電梯上了三樓,然后穿過一片長長的走廊,進到了發電調度中心。調度中心寬敞明亮,無數個電子屏構成了一個整體。
大屏幕前,四位操作人員眼睛盯著大屏的變化,專注認真,有條不紊。
白瑜告訴我們,發電的工藝流程就是燃料在燃燒時加熱水生成蒸汽→將燃料的化學能轉變成熱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熱能轉換成機械能→然后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
火力發電廠的汽水系統是由鍋爐、汽輪機、凝汽器、高低壓加熱器、凝結水泵和給水泵等組成,它包括汽水循環、化學水處理和冷卻系統等。發電分公司有五臺機組,每臺發電33萬KW.h,大屏幕上顯示的只有四臺機組工作的全部數據和實時監控。而另一臺也就是三號機組處于檢修備用,以備其他機組出現意外情況作為應急。
他還告訴我們,煤業公司井下的煤炭每年有360萬噸通過運輸皮帶,直接運送到發電燃燒車間,稍微經過處理即可入爐燃燒。自2012年發電公司并網發電到現在,已總計發電730億度,每年支持地方電力19億度。發電分公司作為自備電廠,總共配備了5×330MW亞臨界空冷燃煤機組,年發電量一百億度左右。發電機的出口電壓為20KV,經過主變升壓至220KV向鋁業分公司供電,進一步降低鋁業分公司鋁鎂合金用電成本。
驚訝,感嘆!數字的羅列是數據,數據的產生是耕耘。沒有一度電是輕輕松松從機器里自己跑出來的。
在指揮中心的外邊,標有數字的發電機組就像五座矗立的山峰,巨大的轟鳴聲充斥在高大的廠房里,宛若一首高昂的贊歌在唱響。
我們跟在白主任的后邊,遠處的工人各自忙碌在自己的崗位上。他指著其中的幾臺機組自豪的告訴我們,這就是發電的核心——發電機組。發電公司的三大主機均為我們純國產制造產品:它們都來自東方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我們的企業,2011年開工建設,2012年首臺機組并網發電運行平穩,已經安全生產2753天,為榆林新材料集團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對電歷來都很生畏,這緣于小的時候因為一次失誤的操作險些被電擊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多少年都記得電擊的危險。我不知道,這些工人常和“電老虎”打交道,會不會被“咬”一下。
白主任笑著告訴我們,安全運行的天數就能充分說明,為我所用就是工人們對工作最高的態度。他們雖然年輕,但確實發電行業的精英骨干,他們也知道,既然選擇了發電,他們的青春就應該在機器的轟鳴中閃光、應該在耀目的電光中綻放。
從發電分公司出來,塞北的天空湛藍如洗,電廠高聳的煙囪就像一對向我們歡送的手臂,直到我們走出很遠,它還依然在不遠的遠處。它的腳下,我能感受到辛勤的工人們依然在忙碌,那裊裊升空的蒸汽就是機器和工人們凝結在一起均勻的呼吸。
【第三日】5月10日:一片熾熱獻忠誠
多次聞聽鋁業分公司的電解車間熱輻射、高粉塵、強噪聲、強磁場,這些激起了我對電解車間的好奇。于是在鋁業分公司生產技術部呂斌技術員帶領下,踏進電解車間大門。但通過我深入的了解和交談,我記住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樂觀向上,勤勞忠誠,他們身上所表露的敢讓日月換新顏的勇氣和精神,讓那些傳言毫無藏身之地。
呂斌三十多歲,長著一張精致的娃娃臉,精明勤快。他進門前,提醒我們,如果胳膊上帶有機械表的話,還是建議留在外邊,以免磁場干擾手表的走時精度。還好除了手機,我們的胳膊都是光禿禿什么都沒有。
一車間副區長楊光明熱情地當了我們的講解員,今年32歲的他,來自陜西富平。小楊算是個健談的小伙子,陽光開朗,通過他的敘述,我們依稀看到車間里他曾經的身影。
他腳上穿著特制的鞋子,厚重、結實,面對我們疑惑的眼光,小楊說,如果普通一雙鞋子,踩在操作臺上瞬間就會化作一灘塑料泥,甚至會燒傷引發事故。他指著爐子周圍看似平常的邊緣,他甚至多次提醒我們不能逾越車間里邊的安全線,以免發生意外。
他像一名威武的將軍,指著車間一排排整齊的電解槽向我們做了介紹。144臺的電解槽全部來自沈陽一冶。車間的上方來回穿動的是天車,它在特制的軌道上,將加工好的陽極塊準確無誤的送到需要的槽子上,直流電通過鋁電解槽,依靠發電分公司輸送的電流的焦耳熱使電解質融化并維持930——950°C的電解溫度,電化反應出現鋁液,最后將鋁液抽到容器里運送到鑄造車間,鑄造成型。
他告訴我們,車間的工人一個人負責看管八臺槽子。工人實行三班倒,每天開完班前會,到達現場的第一件事就是圍繞八個槽子仔細巡查一遍,無論春夏秋冬。他們頂著四十多度的高溫,像一名外科大夫一樣一絲不茍的看完每個電解槽。不能有一點閃失,個人的稍微疏忽就會釀成大的事故,為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一組剛剛電解的陽極塊碳化燃燒的殘渣被天車吊出來,放在槽子的邊上,通紅的火焰還未冷卻,熱氣騰騰的水氣、塵埃冉冉升起。我感受到鼻腔瞬間炙熱和呼吸急促,我想用手機抓拍一張陽極電化后的照片,手機卻只顯示著時間和日歷,怎么滑動也進入不到系統里,小楊將我們帶到旁邊一個觀測室。
旁邊正在通過電腦觀察數據的工人老喬插了一嘴,他說自己以前在關中的鋁廠,生產起來整個車間煙山土霧,人和人在里邊面對面都看不清楚。那環境,如果有工人懶惰兩天不洗澡,回去脫下的衣服都能立起來。小呂和小楊用微笑肯定了老喬的言語,我們都被他的幽默和樂觀笑出了聲。
老喬是銅川人,今年47歲,兒子已經上了大學。雖然至今還在作業崗,但他非常滿意今天的工作。他就像一頭忠誠的黃牛默默奉獻在自己的崗位上。說起他曾經被選做公司的勞模的事情,他甚至有些羞澀和不好意思。
他說這都算什么呀?為企業,為國家,也為自己。不勞動哪里來的收獲和幸福的生活?再說,過去和今天比較,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現在的變化豈止是環境,我們國產的機器給力,自動化程度高,這一切的一切都代表著我們國家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和發展,他很知足。
看著我把他的話語詳細的記錄在本子上。他一個勁兒說千萬不要寫他,并且一再叮嚀不要寫出他的名字。默默無聞,甘于奉獻,這就是一個老工人的情懷。我說我答應他,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老喬也算是對得起你們晚上這么辛苦的付出。他說每個崗位都一樣,每個人都是應該表揚的人。
辭別老喬和小楊,我請求小呂領我們到了鑄造車間,觀看了鋁鎂合金的最后一道生產工序。
特種車輛把散發著高溫的鋁液裝在一個圓形的抬包里,用天車吊起,將通紅的鋁水倒在冷卻槽里。工人冒著高溫將浮在鋁液上邊的雜質清理掉,讓鋁液流到一個個模具之中,鏈條傳動,一塊塊呈亮的鋁錠被打上生廠日期和生產編碼整整齊齊地碼放在車間的一角。
十二點即將來臨,也已深。車間里卻燈火通明,熱鬧異常,夜班的工人都準備和中班交接。此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經進入了夢鄉,誰也不會知道還有一群人依然在崗堅守。不是嗎?機器隆隆,爐火正旺,對于夜班的工人的來說,他們熾熱的夢想和努力才剛剛開始。
三天,二十四時辰,它不是連續劇,也不是電影,它是真真實實存在于勞動節剛剛過后塞北大地的一個縮影。在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腦海里不斷閃現那些一張張勤奮的笑臉,他們甚至出現在我無數次的夢里。我一次次被他們的真誠付出和奉獻所打動,我無法把每個勞動者的名字一一陳述,從我的內心和認知里,堅信勞動創造美,勞動創造幸福,這一點就像一個千古定律根植于我們的內心。無論是家庭夢、生活夢還是中國夢,在通往夢想的大道上,在邁向夢想的彼岸中,干,一定能夠成功!不干,則永遠原地踏步。
勞動光榮,至高無上!
周煒,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作協文學院第二屆、第四屆簽約作家,省委宣傳部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扶持人選,在《中國作家》等雜志發表中短篇小說40余篇,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尋虎》。現任榆林新材料集團煤業公司綜采隊助理。
【責任編輯:王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