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礦集團物化探總隊公司“湖北省引江補漢地空瞬變電磁物探項目”現場,搭載瞬變電磁設備的無人機向陡峭山體上方“嗡嗡”飛去,在飛行操作手撥動搖桿間,高效完成了靶向區域的地形獲取、數據采集等作業,不僅有效避免了工作風險,還大幅降低了技術人員勞動強度和項目成本,是保障野外地勘安全的得力助手。
“野外地勘項目地往往地形復雜、條件艱苦,但有了無人機的科技護航,一些高風險、高難度作業正逐步被替代,就像為物探隊員插上了‘翅膀’,成為地質隊的第四件‘法寶’。”該項目部負責人說。
看實效,創新“安全員+崗位工”建設
在“湖北省引江補漢地空瞬變電磁物探項目”中,現場安全團隊按照公司“安全員+崗位工”建設方案,結合《地勘項目安全管理<標準化定制手冊>》《員工安全手冊》等文件要求,堅持以制度規范管流動項目、以標準流程管現場作業、以考核評價管人員行為,從項目前培訓、上崗前教育、飛行前交底、收工前總結等方面,打造了一套“菜單式”安全管理模式。項目部嚴格落實“一崗兩清單”,負責人兼安全員與隊員逐一簽訂責任書,利用“一文件一主題”每日班前會、“袖標+紅馬甲”、“手指口述”等形式,規范推行安全標準化管理。面對無人機新領域的安全風險,項目部認真學習地勘測繪行業安全生產指引和無人機風險隱患判定等規范,聚焦野外踏勘、儀器校驗、測量放線、無人機航測、設備維保等工序,深入開展新場景下的風險辨識、應急演練和隱患排查治理,確保安全風險可控、隱患閉環管理。
按照地礦集團“四個臺賬”要求,項目部還創建人員崗前狀態確認、安全行為觀察、作業環境監測“晴雨表”等個性化表單,為筑牢人員、設備、環境安全防線夯實基礎。
看細節,聚焦現場作業安全管理
以航測作業為例,飛行前,必須對無人機進行嚴格的功能測試與校準,深入分析作業區域氣象變化和地形地貌特征,確保無人機在精準規劃的安全飛行路線上可靠運行。飛行中,應當選擇在開闊、平坦且遠離人群和建筑物的場地進行起降,在周邊設置醒目的警示標識與隔離設施,防止無關人員或動物闖入。通過監控屏幕,可實時掌握無人機飛行的高度、速度、航向等關鍵指標,發現異常波動立即按照應急處置預案進行處理。飛行結束后,還要對無人機細微狀況進行全面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設備損傷隱患。要如實填寫工作日志,按照規定向有關部門報送作業信息。
看方向,加強地勘低空經濟市場開拓
隨著國家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和地勘行業的轉型升級,相較于傳統物探,航空物探技術安全可靠性和工作效率均有大幅提升。公司緊抓“無人機+地勘”市場機遇,充分發揮無人機航測技術安全高效、地形適應力強、采集信息豐富、對生態環境擾動小等優勢,在資源綠色勘查、遙感遙測、地災調查等領域大力推廣地-空瞬變電磁探測技術,目前,累計完成測線長度超過2000公里,效率是地面方法的5倍以上。與中南大學、長安大學等院校開展聯合攻關,獲批各類專利、軟件著作權20余項,取得中國民用航空局下發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復雜條件下深部礦產高分辨電磁探測為代表的核心技術作為公司大力培育的新質生產力,在“廣西百色某鐵路隧道地空瞬變電磁勘查”“湖北恩施某隧道地空瞬變電磁勘查”等項目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認可,礦山三維建模、采空區治理、隱蔽致災因素普查、環境監測等安全服務領域新商機也接踵而至……這支高精度、高效率協同作業的專業技術力量,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引擎。
作為物化探總隊公司“安全員+崗位工”團隊的新成員,隨著旋槳轉動,緩緩飛向蔚藍天際,小小無人機“看清”山體構造、“透視”地下礦藏、“破譯”自然密碼,不僅發揮著“科技守護安全,安全助力生產”的大作用,更為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供了新方法、新技術,推動企業在地勘低空經濟“藍海”行穩致遠。